作者:草根
5月22日早晨,邮轮停靠奇维塔韦基亚港。今天的主要目标,是梵蒂冈、罗马,奇维塔韦基亚是罗马的外港。
照片是当年奇维塔韦基亚的海边城防,可以想象当时这里是何等的壁垒森严。

大姐和大姐夫,二哥和二嫂,都去过罗马,反倒是奇维塔韦基亚可以提供新鲜感。
看看,码头上的邮轮都数不过来;再看看咱们四位,happy得不行。

想当年,只有城邦的邦主才可以在城楼上搞 party 。
钦去哪儿啦?没看见我们干坐着,赶紧上好酒!

这城防,有咱四大金刚在,固若金汤,就是航母来了,又如何?

光秀肌肉不行,还得秀恩爱。
看看咱们的叶老师,恩爱之际,仍透着霸气。

刚才是霸气版的恩爱,这是似水版的。

苏苏说,柔情似水真好,加点冰淇淋,就更甜蜜了。

钦说:姐,有甜蜜的故事?说来我听听,我也想甜一下下。

奇维塔韦基亚的街头颇具古风,在拼石路面上疯一把,反正没人。

岸上还没亲热够,上船再亲热亲热。

都说老公帅,让我再看看;果真帅呆了,越看越喜欢。

钦帅气,苏漂亮,确实。
但,罗马还是要看的。郭老师和我,乘上旅游车,一个多小时,来到罗马城。看看,罗马老城的小巷,房子的色彩,简直就是童话世界。

首先去看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—— 梵蒂冈。
梵蒂冈三面都有城墙护着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教皇国也难免战乱。1527年的罗马之劫,忠于教皇的瑞士卫队几乎全部战死,为教皇赢得了宝贵的出逃时间。从此,瑞士卫队成了教皇警卫的标配。
梵蒂冈的面积只有0.44平方公里,上海世纪公园的面积是她的三倍。

沿着城墙,步行来到圣彼得广场的入口,里面就是另一个国家了。
进入广场需要过一个安检,但护照签证门票啥的,都不需要。

过了安检后,背包啥的都可以带进去,但饮料和水等都不可以。不过,可以把瓶瓶罐罐啥的都放在门口,出来时找到自己的就带走。

正对广场的,是圣彼得大教堂。
大教堂顶部,有耶稣十二门徒的雕像;教堂正面两侧,有两尊站在基座上的雕像,分别是彼得和保罗,当然,人们都尊称他们为圣彼得、圣保罗。
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之首,也是第一任教皇。不过,不要以为教皇一直是很风光的职业。在圣彼得时期(公元一世纪),基督教是备受迫害的宗教。彼得作为罗马教区的领袖,是非常危险的。后来,彼得被罗马当局逮捕,并钉死在十字架上。在圣彼得之后,仍有罗马教区领袖(也就是教皇)受到迫害,并殉道。
直到公元313年,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《米兰敕令》,基督教成为了合法宗教,教皇才开始成为一个合法的身份。
那从什么时候开始,教皇成为一个风光的职业呢?

郭老师说,在大教堂前留个影,太有意义了。
我们再接着聊前面的话题。
君士坦丁大帝在临终前受洗,成为基督徒。在皇权的加持下,基督教会的力量和教皇的威望与日俱增。教会不但有了自己的行政机构,甚至有了审判机能(这就有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布鲁诺、伽利略的审判)。由于达官贵人都成为了教徒,教皇对世俗政权的影响力也日渐强大。
随后,罗马帝国分裂,西罗马灭亡,但是,教皇的地位却没有受损。新的统治者必须在精神领域维持礼仪,在占领土地之后,再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,以收服人心。

我也说,在大教堂前留个影,太有意义了。
我们再接着聊前面的话题。
公元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,法兰克王国随即兴起。在法兰克王国史上,有一个小个子名人,人称矮子丕平,他在教皇的支持下,夺得王位。这下教皇发了,丕平为了报答教皇,把抢夺来的土地,当然包括现在的梵蒂冈,献给了罗马教皇,从此,教皇真的就是教皇了,因为他拥有了国土,面积达1万7千多,远远超过建国初期的以色列国。这就是著名的“丕平献土”。
这下我们完全可以说了—— 罗马教皇从当年圣彼得随时准备献出生命的神圣事工,转变成了一个极为风光的职业。

大教堂两边,是圆形的长廊,围绕着圣彼得广场。
我们再接着聊前面的话题。
教皇的职业不但风光,还相当的威风。西方有一个代表耻辱的名词叫“卡诺莎之辱”。在11世纪,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因争权夺利,矛盾激化。教皇宣布,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。没了教籍的亨利四世在基督教世界里立刻从八面威风变成四面楚歌。最终,他只得翻越冰封的阿尔卑斯山,顶风冒雪来到教皇的卡诺莎城堡,跪在城堡外,整夜赤脚露顶,祈求教皇的宽恕。终于得到可以亲吻教皇皮靴的“恩典”。
现在的教皇,早已经摆脱了世俗的权和利。当然,由于遍布全世界的人口众多的天主教徒,教皇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。

圣彼得大教堂和当时许多大教堂一样,有一个漂亮又庄严的穹顶。
据介绍,大教堂穹顶的设计,参照了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,其直径和高度都远超后者。不过,设计穹顶的米开朗琪罗说:我们可以做得比她大,但不可能做得比她美。由此可见圣母百花大教堂在米开朗琪罗心中的地位。当然,教皇心里是怎么想的,我们不知道。

我们去梵蒂冈时,正值教皇出席一个活动。
看不清楚没关系,可以看下面的大屏幕。

大屏幕上可以看到,教皇正慈祥地和信众互动。
屏幕上方的雕像,是第一任教皇圣彼得。

矗立在圣彼得广场中央的方尖碑。
有意思的是,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创造和杰作,但西方人对方尖碑的痴迷程度令人惊讶。从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开始,到古罗马,一直到近代,西方人对方尖碑的追捧热度一直没有降温。他们从埃及掠夺了许多方尖碑,竖立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。
梵蒂冈的这块方尖碑,也是从埃及运来的。

照片是十多年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的,背景是华盛顿纪念碑。尽管纪念碑是美国人自己建造的,但却采用了古埃及的方尖碑样式。

广场中央的喷泉。这样的喷泉有两个,方尖碑两边各一个。

整个圣彼得广场由两个半圆形长廊环绕,每个长廊由四列这样的圆柱支撑,可以想象一下它的规模。

离开梵蒂冈,走街串巷,哎,又看见一座方尖碑。

前面是西班牙广场,我们打算在那边午餐。
没搞错吧,罗马有西班牙广场?下午就有答案了。
(未完待续)